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,汽车已进入普通市民的家庭。统计显示,2011年底,我市机动车保有量达80.8万辆,2012年8月逼近90万辆,目前接近100万辆。随着车辆的增加,报考驾照的市民与日俱增,各家驾校人满为患,供需严重失衡,一些"潜规则"随之而来,市民学车遭遇各种"窝心事",不断拨打本报热线或在网上发帖投诉。虽然随着相关部门打击力度的增强,我市教练员的整体素质有了极大改善,学车的"潜规则"正在减少,但个别不规范的现象依然存在。
连日来,记者走访了多名市民及部分驾校的教练员及管理者,试图了解驾考的种种"潜规则",并探究它们形成的原因
拿到驾照已经两个月了,市民胡森依然不敢在市区内驾车上路行驶。“前后花了五六千元,还经常遭受教练的白眼……”回想自己学车的经历,胡森感到很不值,“仿佛做了一场梦”。
“教练暗示学员考试的时候不请吃饭、不买烟,考试就不保险。”“练得好不好,教练说了算。要想去考试,先过教练关。”搜索我市各大网站的论坛,“吃拿卡要”依然是驾考“潜规则”的重点。
近日,记者走访多位驾校学员,试图了解驾考的种种“潜规则”。他们的讲述虽然不能代表整个行业,但至少说明了某些现象的存在。
上车难
每天清晨5点起床,然后打车接教练吃饭、上班
7月20日是周六,清晨5点,手机上的闹钟一响,张凡立即从床上爬起来,简单地洗了一把脸,拎起手提包出了门。
5点20分左右,张凡乘坐的出租车出现在阜城某小区门口,随后他拨通了一个电话。5点30分左右,一名中年男子走出小区,他就是张凡的教练。二人在附近吃过早饭,一同乘车向驾校走去。
“最近半个月,每天早晨都是我打车接他,然后请他吃早饭。”张凡称,这样做的收获是,教练可以提前20分钟左右到达训练场,对其进行单独辅导。正式训练开始后,教练往往允许他排在前五名上车练习。
张凡向记者透露,以前教练对他可不是这样,一切均源于一次意外的碰面。今年6月份,张凡在阜城某驾校报了名,准备考C1驾照。上车训练开始后,张凡发现自己的教练带了十多名学员,每天每名学员只有两次上车机会,每次只有几分钟时间。
为了不浪费每一次上车的机会,张凡在炎炎烈日下一站就是一上午或者一下午。一天晚上,张凡与朋友外出吃饭,偶遇教练,于是邀其一同赴宴。酒后,张凡将两包香烟塞到教练手中。
第二天,教练对张凡的态度明显好转,不但允许他第一个上车,而且每次还多辅导几分钟时间。
从那以后,每天早上5点,张凡都会准时起床,然后打车接教练吃饭、上班。训练结束后,还不忘将包里携带的几瓶矿泉水、绿茶等留在教练车里。
脸难看,一个“红包”买来教练半个月笑脸
今年5月份,市民李亚梅在某驾校报了名。前段时间,她发现与本组其他学员相比,自己挨骂的几率明显高了很多。原因是她不爱运动,手脚的协调性较差,上车时总是手忙脚乱的。
在家人的建议下,一个月前,李亚梅与几位学员一起,偷偷地把一个红包塞给了教练。第二天训练时,教练对他们几个格外热情,虽然她多次出现操作失误,但教练再也没有骂过她。但好景不长,半个月后,教练又恢复原来的样子,“和他打招呼,他不冷不热的,一出错就挨骂”。
为了缓和与教练之间的关系,李亚梅和几名学员商定,每个星期凑钱请教练吃顿饭,或送点礼物。
与李亚梅的经历不同,市民石军称,他考取驾照用时三个整月,在此期间,除了向教练让过几次烟外,从未请其吃过一顿饭,更未送过一分钱的礼。原来,石军报考驾照前,已经能熟练地驾驶车辆,这极大地节省了教练的精力和时间。
知情人告诉记者,一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