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场里有宽道、窄道、弯道、土坎、山坡、停车场、交通管制的各种灯光,考生一一通过,场考加路考就全考完了。法租界也是这样,只不过考场里又加了一段特别光滑的玻璃路面,这段路面专门用来测验考生的雪地行车技术。至于华界是怎么测试的,暂时还没找到相关记载,估计当时的上海市公安局应该又有一套独特的测验方法。
南京市工务局公布的《廿四年度考验汽车驾驶人及核发五省市统一驾驶执照统计表》(原载于1935年《南京市政府公报》第120页),可以看出当时驾照考试的通过率还是蛮高的。
汽车司机收入优厚
去年南京某报记者采访一个老司机,询问解放前怎样考驾照,老司机说当时根本没有驾校,考生们都是跟着老司机在实践中学会开车的。其实不然,我查阅民国报刊,发现当时还是有驾校的。
1934年,《齐塘月刊》提到了广州西关的“南洋驾校”,该驾校除了招收广州考生,还有惠州、云门等地的青年前去报名。这所驾校主要培养公共汽车司机和货车司机,培训期为半年,半年后选送成绩较好的学员参加广州市公安局组织的驾照考试。一旦拿到驾照,这些学员会被广东境内的运输公司和客运公司抢走,月薪在70块毫洋左右(折合50块大洋)。而据中山大学法学院经济调查处1934年对广州工薪阶层的抽样调查,车床工人平均月薪30块毫洋,轮船工人平均月薪26块毫洋,建筑工人平均月薪25块毫洋,码头力工平均月薪15块毫洋,裁衣女工平均月薪11块毫洋,电机修理工平均月薪46块毫洋,都没有汽车司机的收入优厚。所以对当时的年轻人来说,去驾校学开车绝对是一项理性选择。用当时报纸上的评论说:“各处相继筑路,驾驶人员所需极多,少年人学习此工,正合潮流之至。”
早在1930年,上海光华大学附中就设有驾校,该校学生课余学习开车,每天下午练习一小时,一个月后参加学校内部举行的驾驶测验,通过后可以领到一个“驾驶徽章”。凭该徽章参加正式的驾照考试,可以能得到加分。
上世纪三十年代是国民党基本统一中国的时候,经济发展相对较快,汽车数量迅速增加,公路里程也越来越长,虽然汽车数量和各地路况跟今天远远没法比,但学开车和考驾照在当时毕竟成了一件非常时髦的事儿。对穷人的孩子来讲,有了驾照就可以找到一份收入较高的好工作;对达官显贵的孩子来讲,他们家中不缺钱,甚至也不缺车,所以他们对学车和拿照的兴趣更为浓厚。在这种“大好形势”下,驾校自然应运而生。
出现专业女子驾校
那时候,江浙地区的驾校多半拥有教会背景,有些教会大学自身就办有驾校或者驾驶培训班。另外各地基督教青年会也相继开设了一批驾校,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青岛青年会兴办的“圣约翰汽车驾驶学校”。圣约翰驾校在1934年开办,1937年停办,三四年时间培训了630名学员,其中490名顺利考到了驾照。抗战以后,江南城市大半沦陷,各地青年会驾校转移到重庆、成都、昆明、柳州等地,为培养抗战运输队出了大力。